福建泉州永春县吾峰镇吾顶村,这个旧称“蓬莱巷”的小山沟里,几十年来,乡亲们都在钦羡着一名同村女子。“生儿谁不会,可就没人有本事像绳基绪婶生出这样俩儿子。”绳基是夫字,绪是夫名,这位被称为“绳基绪婶”的女子本名潘密,这倒是没多少人知道,村里人总是以“婶”敬称;“俩儿子”分别是她的长子梁披云,次子梁灵光。 父严母慈 家风醇厚 梁氏兄弟出生在一个儒商家庭。父亲梁绳基17岁就“取进永春州学士十三名”秀才,并立志当一名新学传播者,入福州全闽法政大学读书。毕业后,执教于永春梅峰书院。 两年后,“目睹苛政、匪害凶横,民不聊生,他愧为一介书生,无力挽救国难,想通过经商赚钱,以济民困。”《梁灵光回忆录》开篇就谈起父亲。梁绳基弃教从商,与人合伙开办“泉兴”商号。经商中,他对合伙人谦让、对店员关怀备至。遇到店员遇事急需用钱时,他“总是先垫付,年底结账获足利时,划作另账,一笔勾销。……父亲宽厚仁慈,豁达大方,深得伙伴拥戴和客户支持,生意越来越兴隆,便将店名‘泉兴’更名为‘金泉兴’,店址由蓬壶迁到永春县城五里街。”当时,五里街是闽南商业重镇,而“在北伐军兴起前,‘金泉兴’是永春县四大商行之一。”后来“金泉兴”在厦门、福州、上海等地开设了分店,经营范围从京果、粮食、杂货、丝绸、棉纱、百货到钱庄。“1923年,父亲向马来西亚柔佛投资开发橡胶园几千亩,成为永春县到上海和海外投资的第一人。” 梁绳基不只是商人,他还是兼济天下的“儒商”和儿女们优秀的启蒙老师。《梅镜梁氏族谱》记载:“以累世经营货值,家传富有,仍能俭而不奢,积而能散。……尤施恩于乡民不少云。”在村里,他不只帮助支付积欠税款3000两白银,承担全村村民每年要缴纳的各种苛捐杂税白银500两,并开设“平粜局”,接济百姓;为培育后辈,创办“进化小学”(今南阳学园前身)。此外,他还捐资修筑县城“交通桥”,捐白银千两给省立第十二中学(今永春一中)盖教学楼等。虽然家底颇丰,但是他绝不让子女染上纨绔习气,常告诫子女说:“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当止,终身不耻。”1924年,正当壮年的梁绳基却不幸罹患食道癌在泉州逝世。临终前给儿女的最后叮嘱是:“有恩定要报,有仇切不可结,更不父仇子报。” 母亲潘密19岁时嫁给梁绳基。《梁灵光回忆录》里记:“她读书少,认字不多,但贤慧达理,很热心做善事。”如今,吾顶村不少人还直惦记着她的好,村里一些年长者听到记者问起绪婶,都很乐意地谈起来:“那时她家境会好一些,而我们的祖辈都很穷。绪婶会留穷苦人在家里吃饭,还拿些衣物送人。如果有困难去跟她求助,她每次都很慷慨帮助。”这位乐善好施的女子,自己生活却相当勤俭,稀饭就咸菜、萝卜是最经常的主食。 梁绳基过世之时,梁披云才17岁,灵光还不到8岁,绪婶独力担起家庭重担,《梅镜梁氏族谱》有载:“公殁后,置买产业,营筑窀穸,抚育子女,皆其力也。”在旧时代,一位裹脚女子拉扯着8个子女,其中艰苦难以言尽。多少年后,梁氏兄弟还常慨叹母亲的艰辛与伟大。 兄友弟悌 情深意重 说起梁披云与梁灵光,他们各自的成就众所周知,兄友弟悌也同样闻名遐迩。 “妈,你要逼阿湛回去,我就跳海!”梁灵光的乳名为旧湛,1928年,21岁的梁披云打算偷偷带着年仅12岁的弟弟到上海去读书,可是才跑到厦门就被赶来的母亲堵住了。母亲希望灵光能够返回泉州,继承祖业。孝顺的梁灵光左右为难,梁披云则是坚决反对,他认为“男子汉只知道呆在自家床头、灶角,日为两餐,夜为一宿,不是太无出息吗?”因此,他下决心要带走弟弟。 “母亲真怕哥哥动真格。只好一面擦泪,一面千叮万嘱我和哥哥要好好学会照顾自己,勉勉强强地把我和哥哥送走了。我挥泪辞别了生我的母亲,养我的故乡,终于迈出了决定我人生方向的第一步。”《梁灵光回忆录》重重地记下了这一笔。到上海后,梁披云为弟弟取学名为灵光,取意孔子“鲁殿灵光”,希望他将来有所建树。 兄弟俩就这样远离了故乡,然而他们心中最深的眷恋却总是那个小小陋巷——蓬莱巷。 “蓬莱巷,坐落在永春县城西北10余公里的高山上。村以巷称,可见其天地之狭小、仄隘;而自称陋巷,也想象得出其人文之凡庸、无为。不过,如此陋巷却冠以蓬莱,则内涵山清水秀、有世外桃源之意。看呐:村东松风竹韵的仙石尖遥望天马名山,村西挺拔秀丽的蓬莱峰远眺百丈宝刹,村南的石碧古寨面迎金钟、龙期,村北的纱帽清丘笑对凤冠、仙岭。村中小溪绕过美芹、南阳,谢别醒狮、卧牛,蜿蜒曲折地自南往北转东流。”梁氏族亲天成在他的《晓蓭文选》里将蓬莱巷描绘得这般美轮美奂。而梁氏家族百年来的开拓、付出与积淀,今天或许就要为族人带来美好的未来。吾峰镇宣委王巧红告诉笔者:“镇里开始着手保护式开发梁氏文化资源,希望能以吾顶村文化旅游带动整个吾峰镇的文化产业。” 在吾顶村党支部书记梁少伟的带领下,笔者来到村子的垵仔、杉林头角落,“上世纪40年代,那里只有2座平屋、2幢楼仔。”梁少伟介绍。1907年,梁披云就出生在其中一幢小楼“重卿堂”的书院里。“是我初生地,难忘故老情。重来年八十,喜听凤雏声。”梁披云80岁时写下如斯乡恋。这份情谊是满满的,浓浓的。就像有人问他走遍世界觉得哪里最美,他总是肯定地回答:“最美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蓬莱巷了。” “湛伯则不是出生在这里,他在‘泉兴’。”梁少伟所说的“泉兴”位于蓬莱巷中堀,也就是村子的中部。梁绳基一家刚搬到这幢翘脊大院不久,梁灵光就出生在它的大房并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了9个年头。“泉兴”当时是全村最壮观的建筑,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可见砖厅石庭。 兄弟俩年纪相差不少,却从来心意相通。2006年2月的某一天,澳门的冬天还挺冷。时年99岁的梁披云突然跟保姆说:“去开门吧,阿湛来看我了。”保姆心里一惊,急急地去开门,没人。一会儿,梁老又让她去开门,还是没人。第二天,传来消息:梁灵光在广州逝世了,享年90岁。 据说,直到梁披云过世,也没有人跟他说梁灵光已经过世,但是从那天起,老人家就再也没提起他最疼爱的弟弟,直到4年后的2010年,他也走了。 社会俊杰 国家栋梁 “梁家两兄弟都高大英俊,堪称玉树临风,‘双璧交辉’,时代造就他俩成为社会之俊杰,国家之栋梁。”暨南大学教授、国际儒商学会创会会长潘亚暾在《书生、儒将、公仆梁灵光》 一文中这样写。 梁披云是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处江湖之远却忧其国;梁灵光是书生、儒将、改革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们同样一辈子以天下为己任。 1929年,年仅22岁的梁披云挥毫写下这般宣言:“夜在崩溃,冬在崩溃,黎明在到来,春天在到来。我们要迎着黎明的光辉,把春天的种子播遍全世界。”正是这一年,他与志同道合者们在泉州创办黎明高中,并被公推为校长。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黎明高中成了反蒋基地,终于被迫停办了。梁披云漂洋过海抵达马来西亚,在那里继续坚持开展国内抗战的后援工作,直到1941年才回国。 在民族大义面前,梁灵光也从原本对政治不关心的读书人,成长为高呼着“为了自由,为了正义,为了受尽苦难的同胞,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向前进,向前进!”的战士。1940年,年仅24岁的梁灵光出任南通县县长并写下“孤胆英雄闯虎穴”的动人故事。“1940年隆冬的一个下午,朔风凛冽。梁灵光只带一名秘书和一名警卫,3人骑着破旧的自行车,从指挥部往相隔15公里的北兴桥镇进发。”时任国际老作家协会会员黄方生在《老省长梁灵光的故事》里讲起这个往事,“南通县地处长江口北岸,黄海之滨,既是鱼米之乡,又具战略意义。该县原县长何润章还兼保安旅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并和当地反动势力互相勾结,横行霸道,气焰嚣张。”梁灵光却早就掌握了局面,兵不血刃,迅速接管了南通县。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时间来到20世纪80年代,梁披云在泉州重开黎明学园,并以此为基础创办了黎明大学。在绿树掩映下的黎明校园,梁披云曾几次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我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未来的日子一定会更加光辉灿烂。为着21世纪的中国,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才不愧于黎明大学。”他还曾说:“我一生有很多机会,或步入仕途,或成为商界名流,但是父亲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永远也抹不掉。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教育的落后,中国的崛起希望于教育的振兴。”其长子梁仲虬曾说:“父亲崇高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一向爱国爱乡及对弘扬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教育的执著追求。” 而此时的梁灵光受命来到改革开放最前沿——广东省,历任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广东省省长。“梁灵光主政广州期间,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花大力气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竭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黄方生说,当时广州有约2万多“疋民”,世世代代因没有房子住只得以小木船为家,很不安全,平时还得到很远的地方肩挑生活用水,苦不堪言。梁灵光了解情况后,马上要求尽快铺设自来水管解决他们的用水问题;接着由政府投资建房,把他们迁到陆上居住。“当这些‘疋民’乔迁新居的时候,无不热泪盈眶,衷心感激政府的关怀,结束了他们祖祖辈辈水上居住的辛酸史。” 手记 来到南阳学园时,是个中午,一群小学生正在操场玩球。我举着大大的相机向他们走去,一个小孩恰巧跑过来捡球,我冲他道:“你好!”那孩子抬起笑脸,也道:“你好!”。这时其他小孩围了过来,他们相互道着:“你好!你好!”山里的孩子不扭捏,你跟他道好,他欣然接受并传递着。望着学园后郁郁葱葱的美芹山,沿山而建的披云亭、灵光亭、清风亭、扬晖亭……隐隐可见,它们定是默默地见证着族人们的奋斗与骄傲。 ■相关链接 梁氏兄弟简谱 梁披云(乳名旧衮,学名龙光,号披云,又号雪予) 1907年3月15日生于永春吾峰镇吾顶村(旧称蓬莱巷); 1923年入武昌师范大学英语系; 1924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29年创办黎明高中,任校长; 1932年先后出任惠安县、永泰县县长; 1934~1938年,在马来西亚创办吉隆坡尊孔中学; 1944年任福建省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被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5年任国立海疆学校校长; 1947年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 1950~1966年旅居东南亚; 1966年定居澳门; 1981年在泉州创办黎明学园,任董事长; 1984年创办黎明职业大学,任董事长兼校长;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 1990年创办澳门福建同乡会及澳门福建学校; 1991年澳门特区政府出版发行其诗集《雪庐诗稿》; 1997年澳门总督授予“文化勋章”; 2002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授予首届银莲花勋章; 2007年获澳门特别行政区颁发的大莲花勋章; 2010年1月29日于澳门辞世,享年103岁。 梁灵光(乳名旧湛,学名涵光,又名灵光,曾用名剑平) 1916年11月出生于永春吾峰镇吾顶村(旧称蓬莱巷); 1928年就学上海立达学园; 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 1936年2月参加上海抗日青年团;同年6月,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尊孔中学任教并组建进步团体; 1937年回国,在苏北参加抗战;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新四军苏中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军职、如皋县县长,南通县县长等职; 1946年起任华中军区第9军分区司令员等军职; 1949~1954年历任厦门市市长、市委书记; 1954~1967年任职福建省委; 1975年任福建省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 1977年历任轻工业部副部长、部长; 1980年任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长; 1983年任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省长; 1983~1991年兼任暨南大学校长; 2006年2月25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