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桐梓梁姓的源出、迁入及发展(四) 已阅:4491 / 回复:1(楼主)

2、秉承教化,重育人才。播州梁姓聚居的桐梓北部地区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当地居民生活较为艰辛。但这里历代尊师重教之风蔚然,文化教育兴盛,与当地艰苦的自然条件形成强烈的反差。究其原因,亦是“平蛮入播”迁入的梁姓、娄姓及其乡人传承了教化之风。在世代的传承中,族人皆令子孙勤劳上进、博学端品。《梁氏祠谱》有家训:“教子端行,则福生;择子师友,则学正”;又载诗云:“欲高门第须为善,要振家声只读书”。族中每学有所成者,常设馆授徒,传播于人。其中有不少人门生众多、桃李播于四方。清朝中期梁化龙为梁姓族人教化开邦的代表之一。据载,化龙引教时,桐梓、正安、南川毗邻前来从学甚众,游学其门者亦多有成就,令梓里文教大开。清举人曾沂元赞为“以其学教授乡里,大小胥底于成,至今读书种子,蔓延四布,皆其功矣”。民国后期,梁姓与当地望族娄、张、戴共同出资兴办教育,建立了贵州省第一所私立中学达昌中学,教育了一代人、影响了几代人;同时,该校以从外地引进教师为名,隐蔽和保护了一大批党的知识人才;解放后,达昌中学由政府接管,成为桐梓县教育质量一流的名校。今天,梁氏聚居的桐梓狮溪、水坝塘、芭蕉等地兴文化重教育之风依然高涨,乡人求学问道之习历久不衰,争相送子入学,鼎力培养,使这里人才辈出。每年有大批学子从这边远偏僻之地跨入高等院校,其人数之众,为该县及周边县区所罕有,成为桐梓文化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
3、谦逊和睦守土,共忧社稷民急。梁姓入播定居后,不但实现了朝廷开发和稳定边疆的目的,也长期维护了居住地的安宁与和谐。平诏将领梁宗理和娄殿邦为郎舅关系,退职之后一同迁居桐梓狮溪镇黑沙坝,死后亦共墓安葬。两姓子孙都视二将为同祖,视两族为同族,字辈世代对应,千余年和睦相处,从无外意。这在中国姓氏文化发展上是一种奇特的现象,这种和睦之风在当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梁姓与娄、张、戴等当地大族也世代和睦相处,这些族姓之间从未发生过族群恶性纷争和械斗事件。各姓家风良范相互学习借鉴,使桐梓和南川边境地区民风极为淳朴,勤俭、尚节、守法意识浓厚。在桐、南交界地区,梁姓族人传承了“谦逊、勤俭、疾恶扬善”的家风,“尚忠厚,戒浮薄;尚廉耻,戒凌犯”,乐于帮助别人。倡导“救难必解,救寒必衣,救饥必食”,邻里间苦乐有知、饥寒有济、视同至亲。急国家之急、遵守法度也是该族梁姓的重要特点。据《梁氏祠谱》记载,族人视国家之义为大,“但凡现在身,当作中流砥”,“朝廷之输纳钱粮,争先恐后,经权(意为管理)之策,亦可不设焉”。
4、立家训,正族事。梁姓之所以世系衍派兴盛,得益于有一套尚勤俭、尚仁义、尚教习的文化传统。入播以后,经逐世积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家风家训体系,努力弘扬和善、上进的传统,清道光年间《梁氏祠谱》首页就明示:“欲高门第须为善,要振家声只读书”。历代修订家训12条,范围包括:举九先以事父母,去六私以处弟兄,兴十一慈以戒子孙,惩五过以昌后裔,急十救以睦里间,兴九让以处朋友,用十尚以善门第,举十致以联宗党,从四实以正田税,守五免以急征课,修五典以追先远,用五情以治丧事。这些家训具体内容既包括本族事宜,又包括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涉及急纳田税征课、训诫礼教善恶的就有六条之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训的内容也逐步更兴,为了便于记忆和传诵,现在又根据社会发展进一步浓缩、提炼成箴言似的家风传统警句,主要为:“敦孝悌,睦族亲;存仁爱,重礼仪;全忠信,明是非;承教化,启志向;尚勤俭,齐家政;息仇念,戒恶染”。这则家训文字简短,涉及内容却比较广泛,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修养两个方面,具体为:仁义礼智信、孝节志逊勤。

作者:1009054896 (2013/11/4 17:29:12)   回复此贴
  回复:桐梓梁姓的源出、迁入及发展(四) 第 1 楼

好历史资料!已经收藏了。

作者:梁纶生 (2014/3/23 9:38:4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梁氏论坛  执行时间:317.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