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客家风水术祖师:杨筠松 已阅:3101 / 回复:0(楼主)

客家风水术祖师:杨筠松
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迁入赣闽边区的。客家先民们远离了中原战火,来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林菁深密,野兽横行,鳄鱼肆虐,瘴气熏人,虫蛇出没的闽粤赣山区生活。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生存和发展,除了需要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精神外,还得有一些适应环境的办法,其中定居下来就是一个首要问题。因为风水术中的阳宅理论的宗旨就是追求房宅建筑选址的方位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以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当时风水先生中有不少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他们有文化并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懂得天文地理,会用指南针、善于观察地貌、水质优劣。因而在当时风水术在客家先民们的定居生活和以后开发山区的斗争中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祈求平安,福荫后代的潜意识之下,北方的风水文化便在客家新区生根、发芽、结果。这也是中原文化为主体向南扩散的必然结果。
    从客家地区风水术士们世代相传的口碑资料中所知,将风水术带入客家地区的人主要是杨筠松。杨筠松属唐末避乱南迁的客家先民。他由长安来到赣南以后,便在这里居住下来,寻龙追脉,从事风水术的实践活动,并授徒传术,使风水术在赣南播散开来。关于杨筠松其人其事,《唐书》无传,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艺文志》则称为杨救贫,亦详其始末,惟家口耳相传和方志的零星记载。杨筠松继承和发展了风水术中的形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实际上是赣南派)。其理论的特点是主形势,定向位,强调龙、穴、砂、水的配合。实际上就是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场、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于山灵水秀之处。
    据专家学者们考证,杨筠松本人创作的风水著作并不很多, 《宋史•艺文志》载有杨救贫《正龙子经》一书。自从杨筠松在赣南授业传徒之后,风水先生就成为客家地区世代相传的职业,杨筠松也因此成了历代风水术士共同尊奉的祖师。
    这一时期形势派风水学理论著作大量涌现。随着客家民系的发展,形势派风水术也迅速向广大客家地区播延。赣南等地风水术名流辈出,这些风水术士不仅在本地看风水,而且声名远播,被人请去外地看风水。《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列传的宋时江西派名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成就。刘潜为南康人,著有《地理诸说》行世;傅伯通曾被皇帝诏去相看杭州是否适合做都城。
用风水术文化 精华造福人类
中国的“风水”理论与西欧国家的用“自然支配思想”的理论是相反的。风水术的本质是在环境感应基础上,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选择和适应。因为人类对风水的要求就是人体场和环境场的交感平衡,人要与天地共融于一体。风水的内核是“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心态与人的生活”。“风水”的理论要求在修建住宅 、坟墓之际,必须要考虑到它们与周围的自然形态和谐,达到人与自然共生。说明了客家人的“风水”信仰是一种具有环保意识的传统。单从这一点来看“风水”理论,在现代也具有它的科学性。
    如今在城镇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现代文明的传播,风水术还是有人相信的,只不过是以别的形式出现。书店里的风水书和含有风水知识的日历很好卖,有的人凡是红白喜事都要查日历看吉日。有的人在建房时,口头上不说自己想寻找一块风水好的地方,但实际上总是想尽千方百计寻求一块好地势好的地方来建房屋。诸如此类,说明风水术这一传统的古老文化,在客家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由于风水术有其合理的内核,所以它能够长盛不衰。在当今社会里,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的程度上关系到房地产价值和价格的高低。我们明白了风水的本质和它对人的影响的道理以后,就能自觉而科学地获取好的风水来用之。通过风水知识,合理选址建房屋,通过对住宅、房间的布置装饰取得满意理想的居住环境,达到自己的需求。
    风水术虽然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很盛行,但笔者认为,现代人对风水术的认识,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剔除封建迷信的糟粕,运用风水术中合理的理论来为人服务,这应当是现代人的合理要求。
作者  李春泰   梁德新   江金波
(原文1万字压缩至6千字,发表在2008年《梅州电视周报•客家方圆》栏目,分成7个章节连载。)

作者:梁德新 (2013/11/17 20:40:40)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梁氏论坛  执行时间:328.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